主题:【分享】基因芯片技术知识概要【二】

浏览0 回复3 电梯直达
省部重点实验室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八、基因芯片的应用

(一)基因表达分析

基因芯片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它可以监测细胞中几个至几千个mRNA拷贝的转录情况。与用单探针分析mRNA的点杂交技术不同,基因芯片表达探针阵列应用了大约20对寡核苷酸探针来监测每一个mRNA的转录情况。每对探针中,包含一个与所要监测的mRNA完全吻合和一个不完全吻合的探针,这两个探针的差别在于其中间位置的核苷酸不同。这种成对的探针可以将非特异性杂交和背景讯号减小到最低的水平,由此我们就可以确定那些低强度的mRNA。目前,Affymetrix公司已经生产出HugeneFL、Mu6500(含有小鼠6500个基因)、Ye6100(含有酵母6100个基因)等基因芯片成品。

1.分析基因表达时空特征。英国剑桥大学Whitehead研究所的Frank C.P. Holstege等人,应用含有酵母基因组的基因芯片,深入研究了真核细胞基因组的调节周期。应用基因组水平的表达分析,监测那些表达受转录起始机制的关键成分控制的基因,发现RNA聚合酶II、主要的转录因子TFIID和SAGA染色体修饰复合物等均在基因的表达中有自己特定的作用位点。通过本试验,研究人员揭示了:(1)基因特异性的转录因子对表达的调控作用。(2)细胞在缺乏营养的环境中,基因不同位点的协同调节作用的全新机制。(3)信号转导通路的最终作用位点,在最初的几步中就可以确定。以此试验为基础,研究人员进一步绘制出了酵母基因组控制图,并由此分析出了各种调节因子在基因上不同的作用位点和其作用的分子机制。

美国Stanford大学的V.R.Iyer等人,对成纤维细胞中与细胞增生和损伤修复有关的基因进行了分析。首先,他们用成纤维细胞中的8600个基因片断制成基因芯片的探针阵列,通过与mRNA反转录形成的cDNA的杂交反应,可以判断出该基因的活性。在试验中,成纤维细胞被置于无营养的环境中,使绝大部分基因的活性关闭,两天后,加入10%的血清,24小时内,分6个不同的时间点,观察基因的活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在所有被监测的基因中,约有500个基因最为活跃,而使细胞保持不分裂状态的基因活性被抑制。其中,最早被活化的是那些转录调控基因。在活化的基因中,有28个基因共同作用,控制细胞的增殖;8个与免疫反应的激活有关;19个与血管重建有关;另有许多基因,与血管新生密切相关。在肿瘤细胞中,基因的表达与正常的细胞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通过基因芯片绘出基因表达的时空图谱,有助于人类认识生命活动过程和特征。

2.基因差异表达检测生命活动中基因表达的改变是生物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理解人类基因组中10万个不同的基因功能,监测某些组织、细胞不同分化阶段的差异基因表达(differential gene expression ,DGE)十分重要。对差异表达的研究,可以推断基因与基因的相互关系,细胞分化中基因“开启”或“关闭”的机制;揭示基因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的内在联系。目前DGE研究方法主要有表达序列标签(ESTs)测序、差减克隆(subtractive cloning )、差异显示(differential display)、基因表达系列分析 (serial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SAGE)。而cDNA微阵列杂交技术可监测大量mRNA的转录,直接快速地检测出极其微量的mRNA,且易于同时监测成千上万的基因,是研究基因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Rihn BH等利用基因芯片检测胸膜间皮瘤与正常细胞间比较了6500个基因,,发现了300多个差异基因的表达。其中几个典型基因的表达经RT-PCR进行定量后,可作为胸膜间皮瘤诊断的标记物(Markers)。Sgroi报告DNA芯片结合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laser capture microdissection)用于乳癌浸润期和转移期及正常细胞的基因表达谱(gene expression profiles)差异研究,结果被定量PCR和免疫组化所证实。差异表达有助于早期发现瘤细胞3万个基因与正常细胞的区别,有助于了解瘤细胞的发生、浸润、转移和药敏。最近,美国毒物化学研究所(CIIT) 和国家环境健康科学研究所(NIEHS)正计划在一张玻片上建立8700个小白鼠cDNA芯片,用于肝癌的研究。我国也已成功研制出能检出41000种基因表达谱的芯片。美国Stanford大学的David Botstein利用cDNA微阵列芯片,对乳腺癌细胞的基因表达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细胞。利用基因芯片对表达进行分析,在一次试验中可以获取相当于在60余万次传统的Northern杂交中所获得的关于基因表达的信息。通过这种实验方法,可以建立一种全新的肿瘤分类学方法,即依据每个肿瘤细胞中的基因表达情况对肿瘤细胞进行分类。基因芯片技术在分析基因的表达中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3.发现新基因 Moch等利用肿瘤微阵列芯片(5184个cDNA片段)发现了肾细胞癌的肿瘤标志物基因,并于正常细胞进行比较。在532份标本中检测到胞浆纤维Vimentin的表达基因,阳性率为51%~61%。追踪观察,有Vimentin表达的患者,预后极差。人类大量ESTs给cDNA微阵列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数据库中400000个ESTs代表了所有人类基因,成千上万的ESTs微阵列将为人类基因表达研究提供强有力的分析工具。这将大大地加速人类基因组的功能分析。

定量检测大量基因表达水平在阐述基因功能、探索疾病原因及机理、发现可能的诊断及治疗靶等方面是很有价值的。如该技术在炎症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RA)和炎症性肠病(IBD)的基因表达研究中,由RA或IBD组织制备探针,用Cy3和Cy5荧光素标记,然后与靶cDNA微阵列杂交,可检测出炎症疾病诱导的基因如TNF-α、IL或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同时发现一些以前未发现的基因如HME基因和黑色素瘤生长刺激因子。Schena等人报道了cDNA的微阵列在人类基因表达监测、生物学功能研究和基因发现方面的应用。采用含1,046个已知序列的cDNA微阵列,用高速机器人喷印在玻片上,用双色杂交法定量监测不同基因表达,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不同表达模式的阵列成分通过序列分析鉴定其特征。该方法较以往常用的方法敏感10倍以上,检测限度为1:500,000(wt/wt)总人体mRNA。在培养T细胞热休克反应的测定中,发现17个阵列成分的荧光比较明显改变,其中11个受热休克处理的诱导,6个呈现中度抑制,对相应于17个阵列成分的cDNA测序发现5个表达最高的成分是5种热休克蛋白,17个克隆中发现3个新序列。另外,在佛波酯诱导检测中,发现有6个阵列成分信号增强超过2倍,测序及数据库比较揭示有5个已知的,诱导表达最高的两个是PCA-1酪氨酸磷酸酶和核因子-κB1,有一个是未知的。这4个新基因的表达水平均相对较低,仅呈现2倍的诱导。Northern杂交结果证实了微阵列的结果。进一步检测了人的骨髓、脑、前列腺及心脏组织中热休克和佛波酯调节基因的表达,4种组织中检测出15种热休克和佛波酯调节基因的表达,其表达水平与Jurkat细胞中相应成分的表达水平密切相关如在四种组织中表达水平最高的两个基因β-actin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在Jurkat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也很高。上述实验提示在缺乏任何序列信息的条件下,微阵列可用于基因发现和基因表达检测。目前,大量人类ESTs给cDNA微阵列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数据库中400,000个ESTs代表了所有人类基因,成千上万的ESTs微阵列将为人类基因表达研究提供强有力的分析工具。这将大大地加速人类基因组的功能分析。

4.大规模DNA测序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促进了高效的、自动化操作的测序方法的发展。芯片技术中杂交测序(sequencing by hybridization,SBH)技术及邻堆杂交(contiguous stacking hybridization,CSH)技术即是一种新的高效快速测序方法。用含65536个8聚寡核苷酸的微阵列,采用SBH技术,可测定200bp长DNA序列,采用67108864个13聚寡核苷酸的微阵列,可对数千个碱基长的DNA测序。SBH技术的效率随着微阵列中寡核苷酸数量与长度的增加而提高,但微阵列中寡核苷酸数量与长度的增加则提高了微阵列的复杂性,降低了杂交准确性。CSH技术弥补了SBH技术存在的弊端,CSH技术的应用增加了微阵列中寡核苷酸的有效长度,加强了序列准确性,可进行较长的DNA测序。计算机模拟论证了8聚寡核苷酸微阵列与5聚寡核苷酸邻堆杂交,相当于13聚寡核苷酸微阵列的作用,可测定数千个核苷酸长的DNA序列。Dubiley等人将合成的10聚寡核苷酸固定于排列在载片表面的0.1×0.1×0.02mm或1×1×0.02mm聚丙酰胺凝胶垫上制备聚寡核苷酸微阵列,先用分离微阵列(fractionation chips)进行单链DNA分离,再用测序微阵列(sequencing chips)分析序列,后者联合采用了10聚寡核苷酸微阵列的酶促磷酸化、DNA杂交及与邻堆的5聚寡核苷酸连接等技术。该方法可用于含重复序列及较长序列的DNA序列测定及不同基因组同源区域的序列比较。利用基因芯片测序的准确率达99%以上。

正如NIH首脑Harold Varmus在美国细胞生物学1998年年会上所说:“在基因芯片的帮助下,我们将能够监测一个细胞乃至整个组织中所有基因的行为。”
为您推荐
您可能想找: 气相色谱仪(GC) 询底价
专属顾问快速对接
立即提交
省部重点实验室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二)基因型、基因突变和多态性分析

在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和个体之间,有着多种不同的基因型,而这种不同,往往与个体的不同性状和多种遗传性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大量具有不同性状的个体的基因型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出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但是,由于大多数性状和遗传性疾病是由多个基因同时决定的,因此分析起来就十分困难,然而基因芯片技术恰恰解决了这一问题,利用其可以同时反应数千甚至更多个基因的特性,我们就可以分析基因组中不同基因与性状或疾病的关系。美国Stanford大学的E.A.Winzeler等,以两种不同菌株的酵母(S96和YJM789)作为实验材料,对控制酵母对放线菌酮的抗药性的基因进行分析。将含有酵母150000个DNA片断的基因芯片分别与这两株酵母活化转录的mRNA分子杂交,S96几乎全部吻合,而YJM789与芯片上的探针组存在较大的差异,约有3000个位点没有杂交显色。由于S96对放线菌酮有抗药性而YJM789的抗药性则弱的多,因此可以判定控制这一抗药性的基因的所在。而后,通过对S96和YJM789杂交后产生的抗药子代的遗传标记的分析,进一步确定,控制该抗药性的基因位于15号染色体,是一长约57000个碱基的片断。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室的J.G.Hacia等在Fodor研究小组的协助下,将基因芯片应用于双色突变分析。他们的分析对象是与人类遗传性乳腺癌和卵巢癌密切相关的BRCA1基因的外显子11。在扩增后,将BRCA1基因的外显子11置于含有荧光素-12-UTP的环境中进行体外转录反应,而后将转录产生的mRNA与BRCA1外显子11芯片杂交,4小时后,用藻红蛋白染色。在观察时,用488nm的氩离子激光进行扫描,荧光染色位点呈现绿色,而藻红蛋白染色的位点呈现红色。应用双色分析,可以更为清楚的监测未知样品与标准链之间的竞争性杂交情况,进而分析该基因中的不同突变。通过对15名患者BRCA1基因的观察,有14名患者在外显子11位点存在不同的突变。Hacia等在1.28 cm×1.28 cm的芯片上固定了9.66×104个长度为20nt的寡核苷酸探针,用于检测乳腺癌基因BRCA1的exon11 (3.45 kb)中所有可能的碱基置换、插入和缺失(1~5 bp)突变。针对每一个位点,共有28个独立的探针,14个针对有义链,14个针对反义链。14个探针包括2个野生型,3个碱基置换、4个插入突变、5个碱基缺失。在15例患者样品中,发现有14例有基因突变,类型包括点突变、插入及缺失等;在20例对照样品中均未检出假阳性结果,结果表明DNA芯片技术可快速、准确地研究大量患者样品中特定基因所有可能的杂合变。Cronin等分别用两种DNA芯片检测囊性纤维化跨膜传导调节(CFTR)的突变,其中一个芯片包含1480个探针,检测了CFTR基因的第10和11外显子的已知突变,包括缺失、插入和单碱基置换,并分析了10个未知样品的CFTR基因,其结果与PCR-RELP的分析结果完全一致。

Guo等人利用结合在玻璃支持物上的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ASOs)微阵列建立了简单快速的基因多态性分析方法。将ASOs共价固定于玻璃载片上,采用PCR扩增基因组DNA,其一条引物用荧光素标记,另一条引物用生物素标记,分离两条互补的DNA链,将荧光素标记DNA链与微阵列杂交,通过荧光扫描检测杂交模式,即可测定PCR产物存在的多种多态性,该方法对人的酪氨酸酶基因等4个外显子内含有的5个单碱基突变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单碱基错配与完全匹配的杂交模式非常易于区别。这种方法可快速、定量地获得基因信息。β-地中海贫血中变异的检测也论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信性。Lipshutz等人采用含18,495个寡核苷酸探针的微阵列,对HIV-1基因组反转录酶基因(rt)及蛋白酶基因(pro)的高度多态性进行了筛选。微阵列中内部探针与靶序列的错配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据此可快速区别核酸靶的差异。例如检测序列5'GTATCAGCATXGCCATCGTGC中X碱基的种类,可用下列4种探针3'AGTCGTAACGGTAGC,3'AGTCGTACCGGTAGC,3'AGTCGTAGCGGTAGC,3'AGTCGTATCGGTAGC。高密度探针阵列可检则具有特征性的较长序列相关的多态性与变异。筛选1,000个核苷酸序列的变异与多态性需要4,000个探针。用100μm合成位点,设计1.28cm2阵列,将有大约16,000个探针,能筛选4kb序列。HIV-1基因组中rt与pro在疾病过程中易于发生多种变异,这些变异将导致病毒对多种抗病毒药物包括AZT、ddI、ddC等出现明显抗性,因此检测和分析rt与pro的变异与多态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随着遗传病与癌症相关基因发现数量的增加,变异与多态性分析将越来越重要。Chee等用含有1.35×105个长度为25nt的寡核苷酸探针,分析了16.6 kb的人类线粒体基因组DNA(mt DNA),共分析了10个样本,检测出了505个多态性位点,并在Leber′s遗传性视神经疾病患者的mt DNA中检测出3个致病性突变位点。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逐步发展,研究人员分析出了越来越多的基因序列。下一步,就是要分析这些基因的多态性与生物功能和疾病的关系,而这需要对大量个体进行分析。通过基因芯片SNP(单核苷酸多态性)定位试验,可以确定基因多态性和疾病的关系,同时也可确定致病的机制和病人对治疗的反应等。同样,对于许多与人类疾病密切相关的致病微生物,也可对其进行基因型和多态性分析,1998年,法国T.Livache等就成功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对人血中的HCV病毒进行了基因型分析。SNP基因芯片的成功将使临床诊断上到一个新的台阶。



(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人类的疾病与遗传基因密切相关,基因芯片可以对遗传信息进行快速准确的分析,因此它在疾病的分子诊断中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就临床一种新的、强有力的分子工具。基因芯片技术已经被应用于感染性疾病、肿瘤和药物代谢等方面的研究。

1.遗传病相关基因的定位 9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发展,各种方法被相继创立并应用到基因定位中。我国有4000万育龄妇女,每年有2000万新生儿,准确检测遗传病基因是优生优育的技术保障。DNA芯片充分结合并灵活运用了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激光共聚焦扫描、DNA合成、荧光标记探针、分子杂交及分子生物学的其它技术,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有着巨大的潜力。这一技术已成为基因定位研究的高效工具。随着遗传病与癌症相关基因发现数量的增加,变异与多态性分析将越来越重要。HGP使许多遗传疾病基因得以定位,配合使用多位PCR (multiplex-PCR)/DNA芯片可一次筛查多种遗传病,既经济快速又敏感可靠。

2.肿瘤诊断 已用基因芯片检测人鼻咽癌、肺癌基因表达谱、肿瘤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发现和定位。早在1996年,M.J.Kozal等就利用基因芯片,对HIV-I B亚型中的蛋白酶基因的多态性进行了分析,这也是基因芯片技术被首次应用于临床实践。在艾滋病的治疗中,使用HIV蛋白酶抑制剂是一种重要的手段。然而,病毒对该药物的反应却有着很大的差异。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人员分析了取自102个病人的167个病毒单体,发现这些同为美国HIV-I B亚种的病毒的基因序列存在极大差异,其中蛋白酶的基因片断差异最大,在编码99个氨基酸的序列中,竟有47.5%存在明显突变。这些氨基酸的突变,直接导致了病毒抗药性的不同。含96600个20体寡核苷酸高密度阵列对遗传性乳腺和卵巢癌BRCA1基因3.45 kb的第11个外显子进行杂合变异筛选,15个患者的已知变异的样品中,准确诊断出14个患者,20个对照样品中未发现假阳性。用Affimetrix p53芯片和PCR-SSCP调查42例有乳癌史的家系,p53基因13964位的G变为C,突变率为7.1%;无乳癌家族史者为0。Favis等用多位PCR/连接酶检测反应(PCR/LDR)在一个试管内同时检测数百个基因突变,用于检测大肠癌组织k-ras和p53突变及BRCA-1和BRCA-2低频率突变收到良好效果。

人类恶性肿瘤中,约有60%与人类p53抑癌基因的突变有关,目前研究人员已经研制成功了可以检测p53基因所有编码区(外显子2~外显子11)错意突变和单碱基缺失突变的基因芯片。以外显子7的第248个密码子为例,野生型为CGG,在芯片上做出5条探针,相应位点分别为GAC、GCC、GGC、GTC和G-C,根据杂交后的荧光显色图,就可以分析出该位点为何种突变。

3.感染性疾病的诊断 HIV-1基因组中rt与pro在疾病过程中易于发生多种变异,这些变异将导致病毒对多种抗病毒药物包括AZT、ddI、ddC等出现明显抗性,因此检测和分析rt与pro的变异与多态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Hayward以3648个插入片段建立猎枪微阵列(shotgun microarray),通过差异杂交和DNA测序找到了疟原虫无性和有性生殖阶段基因差异表达,为抗疟药设计提供了线索。可以预测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可望在一张DNA芯片上检测几乎所有的病原微生物基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组合检测(profile tests)”。

4.耐药菌株和药敏检测 据WHO报告,全球每年约有800万结核病患者,有300万人死亡,死亡人数超过了艾滋病和疟疾的总和。主要原因是菌株对不同的药物产生了抗药性(俄国80%TB对一种药物产生抗性;美国50%为多重耐药)。对每例患者进行菌株和药敏鉴定是控制TB的关键。最近,俄美两国科学家开发了具此功能的基因芯片,可使医生及早使用敏感药物。该芯片(TB Biochips)将抗性菌株的单链DNA标记后固定在玻片上,与待检TB株杂交,临床使用未见假阳性,该芯片可清洗后重复使用50次。



(四)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从经济效益来说,最大的应用领域可能是制药厂用来开发新药。所以已经有多家制药企业介入芯片的开发。如: Incyte Pharmaaceuticals Inc.,Sequana Therapeutics,Millenium Pharmaceuticals Inc.等。对于寻找新药来说,目标之一是应用芯片可以在基因水平上寻找药物靶标。采用所谓“译码器”策略(Decoder strategy)来确定药物靶标。从而找到“导向药物”。基因芯片也被用于寻找蛋白激酶抑制物。细菌或肿瘤组织的耐药性也涉及基因改变可以用DNA芯片鉴定。

1.新药开发 高通量的DNA芯片可发现众多的新基因和新的靶分子用于新药的设计。噬菌体展示技术可创造大量蛋白质,目前多用于抗体库的建立和筛选,进而可用于受体-配体相互作用的研究。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将大大促进制药工业的发展。目前第一个生物分子工程药物Herceptin已用于乳癌的治疗,并获得美国FDA的批准。除肿瘤外,用分子生物工程设计的药物可用于治疗遗传病及代谢疾病、抗衰老、设计新的抗生素和工业用酶等。

同时,有时一种药物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基因芯片有助于发现一种药物的新的功能。原先设想的作用是针对某一靶标的,但在全基因或广范围筛选中却发现该药在另一方面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从而开发成另一种新药。

2.调查药物处理细胞后基因的表达情况

基因芯片在用来研究药物的作用机理时十分有用。Marton等人利用基因芯片构建了免疫抑制性药物FK506处理酵母细胞后的基因表达图谱。发现用FK506处理的酵母细胞基因表达图谱与FK506靶标的无意义突变体相似。而用FK506去处理此突变体,发现了不同于野生型的作用机制。Clarke等用基因芯片研究了肠癌患者化疗前和治疗期间肿瘤基因表达情况,发现丝裂霉素C和5-氟尿嘧啶治疗均可使糖苷合成酶和尿嘧啶-DNA糖基酶的基因表达增加。该研究提示,这类研究既有助于阐明药物的作用机制,也有助于确定药物作用的靶基因,为新药研究提供线索。

3.对药物进行毒性评价

应用芯片查找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进行毒理学研究。尤其是慢性毒性和副作用,往往涉及基因或基因表达的改变。如果药物能抑制重要基因的表达,则对它的深入研究就值得考虑。用芯片作大规模的表达研究往往可省略大量的动物试验。若某个正在筛选的潜在药物作用靶细胞得到的基因表达图谱与已知的具有毒性副作用的药物得到的基因表达图谱相似时,就要考虑是否停止药物开发(drug development)中花费巨大的临床实验阶段。Nuwaysir等研制了包括涉及细胞凋亡、DNA复制和修复、氧化应激/氧化还原内稳态、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反应、二恶英/多环芳烃反应、雌激素反应、看家基因、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细胞周期控制、转录因子、激酶、磷酸酶、热休克蛋白、受体、细胞色素P450等共2090个基因的毒理芯片(ToxChip v1.0),该芯片既可用于毒物的检测和遗传多态性的检测,又可用于受检毒物的毒作用机制的研究。最近,Holden等从人和小鼠文库中选择约600个与毒理学相关基因的cDNA克隆,制备了种属特异的毒理基因组学芯片,可研究肝脏毒性、内分泌干扰、致癌作用等毒性终点的作用机制,也可用于确定以基因表达模式为基础的化合物的毒性。
省部重点实验室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五)基因芯片中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中医学中应用基因芯片技术,还处于初始阶段,目前主要集中以下三个方面:

1.中药的研究,具体的方法,同上述药物筛选方法类似。尤其中药中众多成分中有效成分的筛选、有效药物的筛选、中药毒理学过程均被大大简化,将推动中药的迅猛发展。中药学引入基因芯片技术,将大大推动中药研究的国际化进程,为阐明中药作用机理,具有无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2.中医“证”本质的研究。中医“证”的中医药的临床治疗的核心,但“证”的本质研究一直难以有重大进展。主要因为中医理论设及到生命的整体,因而它牵涉到许多基因和蛋白质,传统的方法学无法弄清“证”的实质,而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对不同“证”状态的基因组进行扫描,再绘出不同证的基因表达谱,通过相关分析,可望获得一些有意义的成果。也是从分子基因水平全面揭示“证”本质提供了可能。如果证本质被揭示,它可能会引起医学治疗学理论的重大革新或变化,尤其是个体化治疗方案可能重新被重视。

3.针灸原理研究。针灸的原理设及全身各个部分,针灸不同方法、不同穴位、经络是否具有不同的作用,也即经脉与脏腑间的相关联系是否具有相对特异性。通过基因芯片测量不同组织基因表达的差异,判断基因表达是否具有特异性,有望解决这一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如果心经与心脏具有相对特异性,那么针刺心经后,心脏内可能会出现某些与针刺相关的特异性基因表达,而且,这种表达只在针刺心经时出现,这些基因可能不在其它器官,如肝脏中表达。那么可以肯定地认为经脉脏腑相关是具有相对特异性的,也可以认为传统经络理论是有依据的。

另一方面,基因芯片还有助于揭示针灸的作用机制。针灸的作用是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NEI networks)密切相关的,它设及到细胞信使、神经递质、调质、神经肽、细胞因子、内分泌激素等多种因子,但针灸的信号是如何在细胞间和细胞内传递的过程仍不明朗,如果引入基因芯片,可以高通量的检测细胞内基因表达的时空特征,有助于了解针灸促进基因表达的特点,进而再利用蛋白组学相关技术,揭示针灸作用原理。现在已有部分工作正在进行。

(六)其它应用

1.环境化学毒物的筛选 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存在着数千种化学物质,每种物质在投入使用前必须进行人体毒性试验,传统的动物试验费用高昂,且存在着国际上关注的动物福利(animal welfare)问题。采用毒物检测芯片(Toxchips)可对环境中众多化学物质对人类基因的潜在毒性进行筛选,探查毒物“开启”或“关闭”哪些基因,研究“环境如何改变我们的基因”。NIEHS将对人类100 000个基因中的12000个基因进行检测,弄清致癌物质对基因的改变,建立化学物质指纹库(fingerprints of chemicals),然后即可通过测定特定基因的突变与否判断新的合成物质的生物毒性。

2.体质医学的研究。体质医学关系到个体化治疗的核心问题,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体质基础,其原因与基因型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尤其可能与SNP关系较大,如何全面了解人的SNP差异,以及它与体质因素、疾病的易感性间关系,是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

美国继开展人类基因组计划以后,于1998年正式启动基因芯片计划,美国国立卫生部、能源部、商业部、司法部、国防部、中央情报局等均参与了此项目。同时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及部分国立实验室如Argonne Oakridge也参与了该项目的研究和开发。英国剑桥大学、欧亚公司正在从事该领域的研究。世界大型制药公司尤其对基因芯片技术用于基因多态性、疾病相关性、基因药物开发和合成或天然药物筛选等领域感兴趣,都已建立了或正在建立自己的芯片设备和技术。目前全世界有几百家基因芯片公司,有多种生物芯片问世,而且这些芯片的特点较以前密度更高,检测方法更精确,特异性更强的特点。而主要仍以少数几家公司为主,如Affymetrix、Brax、Hysep等。国内目前主要如清华大学(陈京)、中科院生命科学院、上海复旦大学、北京军事科学院、南京东南大学、西安等四十余家公司,而且可能还有一大批公司相继成立。

主要DNA芯片高科技术企业的开发善和各自技术特点(1998年)。

省部重点实验室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十、当前面临的困难

尽管基因芯片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得到人们的瞩目,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技术成本昂贵、复杂、检测灵敏度较低,重复性差、分析泛围较狭窄等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样品的制备、探针合成与固定、分子的标记、数据的读取与分析等几个方面。

1.样品制备上,当前多数公司在标记和测定前都要对样品进行一定程度的扩增以便提高检测的灵敏度,但仍不少人在尝试绕过该问题,这包括Mosaic Technologies公司的固相PCR扩拉体系以及Lynx Therapeutics公司提出大量并行固相克隆方法,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但目前尚未取得实际应用。

2.探针的合成与固定比较复杂,特别是对于制作高密度的探针阵列。使用光导聚合技术每步产率不高(95%),难于保证好的聚合效果。应运而生的其它很多方法,如压电打压、微量喷涂等多项技术,虽然技术难度较低方法也比较灵活,但存在的问题是难以形成高密度的探针阵列,所以只能在较小规模上使用。最近我国学者已成功地将分子印章技术应用探针的原位合成而且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3.目标分子的标记也是一个重要的限速步骤,如何简化或绕过这一步现在仍然是个问题。目标分子与探针的杂交会出现一些问题:首先,由于杂交位于固相表面,所以有一定程度的空间阻碍作用,有必要设法减少这种不利因素的影响。Southern曾通过向探针中引入间隔分子而使杂交效率提高于150倍。其次,探针分子的GC含量、长度以及浓度等都会对杂交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分别进行分析和研究。

4.信号的获取与分析上,当前多数方法使用荧光法进行检测和分析,重复性较好,但灵敏仍然不高。正在发展的方法有多种,如质谱法、化学发光法等。基因芯片上成千上万的寡核苷酸探针由于序列本身有一定程度的重叠因而产生了大量的丰余信息。这一方面可以为样品的检测提供大量的难证机会,但同时,要对如此大量的信息进行解读,目前仍是一个艰巨的技术问题。

5.基因芯片的特异性还有待提高。最近Affymetrix公司生产的基因芯片采用瓣的技术,已大大提高检测的特异性,估计在今后几年内基因芯片的特异性将大大提高。

6.如何检测低丰度表达基因仍是目前一个重要问题。基因芯片要保证其特异性、但又要保证能检测低丰度表达的基因,目前尚未解决这一问题。因为许多低丰度表达的基因,也可能表达出主要执行效应功能的蛋白质。因为基因表达与蛋白质生成并不成比例。

上述问题不仅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国内外基因芯片技术研究的焦点,同时也是基因芯片能否从实验室研究推向临床应用的关键问题。



十一、基因芯片技术的研究可能方向

纵观当前基因芯片的研究趋势,基因芯片在今后几年内可能的发展方向,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进一步提高探针阵列的集成度,如有多家公司的芯片阵列的集成度已达1.0×105左右,这样基因数量在1.0×105以下的生物体(大多数生物体)的基因表达情况只用一块芯片即可包括。

2.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如检测系统的优化组合和采用高灵敏度的荧光标志。多重检测以提高特异性,减少假阳性。

3.高自动化、方法趋于标准化、简单化,成本降低。价格高昂是目前推广应用的主要障碍之一,但随着技术的革新,基因芯片的价格将会大大降低。

4.高稳定性。寡核苷酸探针、RNA均不稳定,易受破坏。而肽核酸(PNA)有望取代普通RNA/DNA探针,可以确保探针的高稳定性。

5.研制新的应用芯片,如1999年美国环保局(EPA)组织专家研讨会,讨论了毒理学芯片的发展策略。近来多种新的生物芯片不断问世,这是物理学、生物学与计算机科学共同的结晶。

6.研制芯片新检测系统和分析软件,以充分利用生物信息。

7.芯片技术将与其它技术结合使用,如基因芯片PCR、纳米芯片等。

8.不同生物芯片间综合应用,如蛋白质芯片与基因芯片间相互作用等,可用于了解蛋白质与基因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当前,基因芯片数量呈几何级数在增长,功能也日益完善,但价格却大大降低。可以预见,基因芯片可能在未来3~5年,也即到2005年左右,将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甚至普及使用!到2010年它可能成为常规的实验技术,正如个人电脑的迅速普及一样。

基因芯片作为生物芯片的代表,其发展目标同生物芯片的目标一样是“芯片实验室”(Lab-on-chip),也即将整个生化检测分析过程缩微到芯片上。“芯片实验室”通过微细加工工艺制作的微滤器、微反应器、微泵、微阀门、微电极等以实现对生物样品从制备、生化反应到检测和分析的全过程,而且实验过程趋于自动化从而极大地缩短的检测和分析时间,节省了实验材料,而且又降低人为主观因素,大大提高实验的客观性。

总之,基因芯片技术发展到今天不过短短几年时间,虽然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其在基因表达谱分析、基因诊断、药物筛选及序列分析等诸多领域已呈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更加完善基因芯片一定会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发挥出其非凡的作用。基因芯片最终的意义和目的不再于本身,而在于它极大地提高了人类认识生命本质的能力和手段,为揭示人类这个复杂网络系统打下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基因的结构或种类决定物种;基因的功能或表达则决定生命,即生物的生、老、病、死。基因芯片技术将为我们提供一条认识生命本质的捷径。当然基因芯片并非万能,基因的表达并非代表生命活动本质,生命执行者应是蛋白质,因而基因芯片必需同蛋白组学相关技术,如二维凝胶电泳、蛋白质芯片、大规模双杂交体系等相结合才有望真正揭示生命活动的时空过程。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