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第六届原创】底泥疏浚的优缺点综合分析

浏览0 回复4 电梯直达
水源守护者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维权声明:本文为54943110原创作品,本作者与仪器信息网是该作品合法使用者,该作品暂不对外授权转载。其他任何网站、组织、单位或个人等将该作品在本站以外的任何媒体任何形式出现均属侵权违法行为,我们将追究法律责任。

底泥疏浚的优缺点综合分析



1 实行底泥疏浚工程的范例及优点分析

    底泥疏浚是现行富营养化治理的常用手段。由于藻类,特别是微囊藻等蓝藻在环境不适合其生长时会形成孢子等形式蛰伏于底泥中,待来年条件合适卷土重来。这也就是很多湖泊水华久治不愈的一个重要原因。底泥疏浚我们可以理解为是釜底抽薪,它不但带走了底泥中的营养物质,还带走了其中的藻类孢子和藻细胞。

    早先的省市已有类似的措施在试行,其效果还是较令人满意的。在底泥疏浚方面走在前列的著名的杭州西湖便是一个鲜活的范例。

    杭州西湖由于过重的旅游负荷及地域经济迅速发展等人为和自然等多种因素影响水体,导致严重富营养化。尽管西湖风景区的污染外源集污早已完成,但西湖在夏季高温、大雨等自然因素影响下,水质经常呈绿色,且有腥臭味。

    根据美国环保局提出的湖泊营养度标准, 1999年有关部门从西湖3个湖区(少年宫、外湖、西里湖)测得的数据指标,与之进行比较得出如下结果:

1) 3个湖区平均透明度为0.43m,不到标准(2 m)的1/3;

2) 总磷的检出平均值为103g/m,超过富营养指标(25 g/m)3倍以上;

3) 叶绿素a的最低值54 g/m也高于富营养化标准(10 g/m)4倍以上。

    以上三点表明当时的西湖已属富营养化以至极富营养化生态水体。

    通过资料我们了解到,西湖底泥分三层:表层、软泥层和底基层。表层为流动和半流动的香灰泥,比重1.05g/cm,搅动后不易沉淀,影响水的透明度,直接影响水质的感观度;软泥层不能流动,微粘,有可塑性,比重1.15g/cm



    从1999年底开始至2003年3月,西湖经历了一次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最大规模的疏浚。共疏浚西湖湖底淤泥340万立方米,工程总投资达到2.31亿元。疏浚前的西湖平均水深只有1.65米,疏浚后平均水深达到2.27米,水质指标明显好转,生物指标明显下降;2003年一季度西湖水体的平均透明度还比2002年同期上升了10厘米,2004年更是达到了60.07厘米,虽然与标准透明度还有一定的差距,但较以往已经有了明显改善。

    由于此种方法可行性很高,所以包括云南滇池、宁波东钱湖在内的很多富营养化严重的湖泊都把治理的重点放在了此种方法上。

2 机械的底泥疏浚工程的弊处

    可是,通过了解,我们发现在实施中的南湖底泥疏浚工程如果不能环保的进行,仍将存在着很大的二次污染问题。

    例如,机械的底泥疏浚虽然能使局部环境短期内得到改善,但对于南湖这样的大型湖泊,这种方法是不可能全部彻底清除底泥的,而挖去部分底泥对水质不会发生任何变化,因为剩余的底泥仍会向水中释放污染物,而且会造成短期内污染物浓度增高的现象(例如,杭州西湖在疏浚以后总磷量反而升高了),直至达成新的溶解与释放平衡,尽管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水质却没有任何改善。而且对于拥有多种动植物生存的较为复杂的水生生态系统而言,挖泥法会把湖里的底栖生物,微生物一并带走,打破水体长期形成的生态平衡,中断生态系统的生物链,这样将会出现新的而且比挖泥前更严重的问题。

3 展望

    既然这个方法存在生态破坏的缺点,那是否可以在疏浚基础上建立人工生态系统呢?比如疏浚后投放适合当地生长的浮游动物、鱼类、底栖动物等。或者简单点可以从附近的水体捕获后投放到这个水体中(这样能保证成活率和物种的适应性)。

    以上为本人的一点粗浅想法,望批评指正。
该帖子作者被版主 燕飞10积分, 2经验,加分理由:搭上第五届原创的末班车啊~
为您推荐
您可能想找: 气相色谱仪(GC) 询底价
专属顾问快速对接
立即提交
可能感兴趣
透明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yuduoling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老兵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底泥疏浚已成为富营养化湖泊的标本兼治的重要手段,用疏浚船作业实施起来也不难,效率蛮高的,问题是底泥的堆场难找,通常是就近找,但是带来的问题是底泥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水源守护者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