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 看得起 看得重
□ 本报评论员
2012年铿锵走过,在历史的坐标上留下了自己独特的印记。从质量的角度看,其独特性体现在整个社会对质量问题和质量工作的认识更加成熟、理性,而质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也通过一个个质量事件和质量工作者的努力变得更加清晰。正是有了质量成分,我们的生活才平添了铿锵的质感。
“更加”体现的是比较,传达的是变化,若用社会眼光审视质量工作,我们会发现它实现了由“看得见”到“看得起”再到“看得重”3个层次的跃升。当然这种跃升不只发生在2012年这一年,这个过程贯穿于整个质量发展史。
“看得见”,是人们由一个个单一事件触发的对质量问题及质量工作的初步认识。截至2012年10月,在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连续14个月进境不合格食品名单中,有34批次超过270吨不合格进口奶粉被销毁或退货,3/4为婴幼儿奶粉,其中不乏亨氏等知名品牌。通过这组数据,人们惊讶地“看见”了洋奶粉的质量问题,而质检部门的查处行动在一举打破洋奶粉“质量神话”的同时,也让人们“看见”了质量工作的重要性。一些质量问题人们“看得见”了,才会逐渐产生质量敏感和质量理性,才会通过这种理性形成推动质量进步的正能量。当然,这种正能量能否形成,关键还要看质量工作者能否主动发现(“看得见”)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
“看得起”,是人们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对质量问题的进一步重视及对质量工作的认可和尊重。从“二料玩具”、“假宽带”到“工业明胶”、“塑化剂”;从“质量强国”、“汽车三包”到“计量惠民”、“质检利剑”,无论是反映消极事件还是体现积极作为,这些质量热词的背后都透露出民众对质量关注的热情。这种关注的热情,既是民众质量意识提升的反映,也是他们“看得起”质量工作的一种表现。事实上,这些年经历过诸多“看得见”的质量事件,民众已经认识到我国质量发展基础还很薄弱、质量总体水平还不高,质量安全形势十分严峻的现实,认识到质量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成为影响我国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瓶颈。正是有了这种社会共识,民众才对质量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一方面体现了“看得起”,一方面也会表现出“挑剔”,转换成压力。
“看得重”,是人们基于对未来质量美好前景的期待,对质量工作产生的由衷信任和敬意。实事求是地讲,尽管近些年质量工作取得了许多“看得见”的成绩,其职能作用也逐渐凸显,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目前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制假售假手段不断翻新,质量安全监管还比较薄弱,这些都会影响民众“看”质量问题的心情,也必会影响他们“看”质量工作的态度。或许,从民众角度看,质量工作似乎还不能算“很好”,即使当得起“看得起”的“起”,却离“看得重”的“重”还有一定的距离。不过,令人鼓舞的是,去年2月国务院颁布实施了《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要坚持以质取胜,建设质量强国,这份未来10年我国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质量工作向上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等要求,也为质量工作向上发展指明了方向。
新的一年开始了,历史坐标又向新的维度伸展,质量工作也要开启新的征程。我们要从“看得见”着眼,看民众之所看,见民众之未见,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看得起”立足,完成任务挑得起担子,处理问题禁得起挑剔,履行职责对得起良心;向“看得重”努力,推动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民众关心质量。我们相信,质量的美好未来也将越来越清晰。《中国质量报》